宋纯理教授谈骨科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管理经验分享

2016-09-05 医默相通

 

本期专家  宋纯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骨科 副主任

背景介绍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发病通常无痛、无症状,骨量流失且强度下降直到出现脆性骨折。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常见骨折部位有脊椎、髋部和前臂远端等。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则相当棘手。

研究资料显示,全球包括中国,每年新发脆性骨折的数量都在快速增加,相应的医疗支出也在逐年攀升[1][2]。脆性骨折后再发骨折的风险则增加更为明显。荟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有脆性骨折史患者较无脆性骨折史患者,脆性骨折的再发风险显著增加86%[3]。而骨质疏松症的诊疗现状却是,治疗率非常低,且患者治疗不依从的情况也非常普遍[4]

因此,2012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发起了打破脆性骨折循环的"Capture the Fracture"运动,提出使初次骨折成为最后一次骨折的工作目标,并倡导经反复证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多部门合作的骨折联络员为基础的骨折后医疗模式[5]2016年初,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夏维波教授也发表文章号召在中国“开展骨折联络服务,减少再发骨折”[6]。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管理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简单做分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骨质疏松性骨折管理经验分享

2011年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在主任刘忠军教授的积极倡导下,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了系统化的管理,并成立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管理的项目小组,主要分为围手术期管理和术后管理。

项目小组具体分工情况为:将骨科按照不同专业分为5个手术小组和1个专门由宋纯理等3名医师组成骨质疏松小组,每个小组均会有一位骨质疏松负责人。各手术小组,在自己的骨质疏松专业负责人指导下,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筛查、诊断、手术、初步治疗、及术后转诊至骨科的骨质疏松门诊;而骨质疏松小组,则重点在骨质疏松门诊负责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对骨质疏松或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治疗、评估、随访、患教。

骨质疏松小组同时结合脊柱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基础-临床相结合的科学研究与探索。

围手术期的管理路径

术前

急诊入院65岁以上骨折患者,依据病史等资料,注意增加DXA检查骨密度,确诊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如果确诊,则立即开始给予钙和维生素D补充。

围手术期

如果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疼痛明显,则给予相应的治疗。

术后

患者于术后3~4天出院,出院时即办理好复查门诊及骨质疏松门诊的预约手续,以保证接下来规范系统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骨质疏松门诊的管理路径

将所有就诊的骨质疏松症或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登记入“骨质疏松慢病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流程如下



疗效评估体系

完全参照2015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干预的疗效监测与评估专家意见”执行:

患者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之前,检测患者的基线BMD,并进行必要的血钙、磷、25(OH)D水平、P1NP及CTX等BTMs检测,对患者整体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强调基础治疗足量补充钙、维生素D、身体锻炼、防止跌倒的重要性[7]

在患者首次服用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之后的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之后的每1~2年,监测患者用药安全性及BMD、BTM是否达到预期改变,评估患者的服药方法的正确性、用药依从性、消化吸收功能、及继发性骨量丢失的原因等,同时监测患者是否有新发骨折和新增的骨质疏松危险因[7]

同时对于纳入“骨质疏松慢病管理系统”的患者优先给予门诊预约复诊、骨密度检测等,使得患者就医方便可及,便于系统追踪管理。

 

经验总结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通过骨质疏松门诊、创伤、脊柱、颈椎、腰椎、关节专业组的精耕细分和紧密合作,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管理的道路上,划好跑道,齐头并进,以项目建设促进骨质疏松学科的建设和疾病防控,从源头上增加了骨质疏松症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又通过有效的随访和评估方法,明显提高了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依从性。

专家简介

 

宋纯理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骨科副主任。

研究方向:

骨科临床和基础研究,重点是骨质疏松症研究。

教育经历:

1994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获得临床医学学士学位。

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4-1997青岛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  住院医师

2002-至今 北医三院骨科   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30300352)(30772200)(81171693)、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81100895);

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NCET-10-0202);

主持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SS2015AA020304)。

学术兼职:

中国老年医学会骨与关节委员会第二届委员

北京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基础研究学组委员

获奖情况:

北京大学医学部SCI论文引用奖 2012年度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10年

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青年学者2009年

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2004年

主要论文:

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发表SCI文章10余篇,SCI引用204次,单篇最高131次;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39。

著作与译著:

《现代骨科基础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编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译

《创伤骨科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参译

《衰老相关疾病及综合征》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编

参考文献:

1.Wade SW, Strader C, Fitzpatrick LA, et al. Sex- and age-specific incidence of non-traumatic fractures in selected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rch Osteoporos. 2012;7:219-227.

2. Si L, Winzenberg TM, Jiang Q, et al. Projection of osteoporosis-related fractures and costs in China:2010-2050. Osteoporos Int. 2015 Jul;26(7):1929-1937.

3.Kanis JA, Johnell O, De Laet C,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previous fracture and subsequent fracture risk. Bone. 2004 Aug;35(2):375-382.

4. Greenspan SL, Wyman A, Hooven FH, et al. Predictors of Treatment with Osteoporosis Medications After Recent Fragility Fractures in a Multinational Cohort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J Am Geriatr Soc. 2012 Mar;60(3):455-461.

5.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Capture the fracture. Nyon,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2012 [cited 2012 Jul 9]. Available from:http://www.iofbonehealth.org/sites/default/files/PDFs/2012-brochure-capture_the_fracture-A5.pdf.

6. 夏维波. 开展“骨折联络服务”,减少再发骨折.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6, 9(1): 1-6.

7. 廖二元,徐苓,朱汉民,夏维波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干预的疗效监测与评估专家意见.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5, 8(1):1-6.

本资讯由默沙东医学团队编辑提供,旨在用于医学专业人士间的学术交流,文中相关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治疗建议。医学专业人士对文中提到的任何药品进行处方时,请严格遵循该药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默沙东不承当相应的有关责任。

转自默沙东 医默相通网站
医默相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