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的治疗模式已经发生变化。由抑制VEGF和mTOR的靶向治疗药物取代了之前的细胞因子标准治疗方案。对这些药物的主要批评在于它们的长期疗效不尽如人意,但也有研究显示,靶向治疗药物对某些病人可以实现完全缓解或者长期有效。肿瘤缓解程度可以作为预测靶向治疗药物长期疗效的指标,治疗过程中肿瘤萎缩水平与患者生存期成正相关关系,可以作为以后临床试验的研究工具。
研究人员已经对抗肿瘤细胞毒性药物的抗肿瘤活性(以这些药物能导致的肿瘤萎缩程度为依据)进行了评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抗癌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为肿瘤疗效评估制定了具体标准。但后来随着经验和知识的增加,旧的评估体系已经不再适用,于是在1994年几个临床研究组织一起对旧体系进行了评价,并着手制定新的肿瘤疗效评估标准。
VEGF靶向治疗药物能导致肿瘤坏死和最小程度的肿瘤萎缩,因此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并不是评估此类药物临床结果的理想选择。对于接受VEGF靶向治疗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治疗后首次随访CT检查最长单维直径之和降低10%是早期预测临床结果的最佳指标。
由于 mRCC患者可能伴有导致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因素(既往肾切除史、慢性肾病病史),临床医生必须要了解肾功能障碍是否会降低VEGF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一项大型的临床研究显示,尽管50%的mRCC患者至少患有中度的肾功能障碍,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与不能接受VEGF靶向治疗并不相关,而且也对客观有效率和总体生存期无影响。
相对剂量强度(RDI)是一个评估单位时间内给药量的简单的指标,一般表示为计划或标准给药量的比率。回顾性研究发现,在接受TKI治疗的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患者,严重副作用的发生率与低剂量强度显著相关,而且低剂量强度和治疗中断与更短的患者生存期相关。也有研究报导一线治疗药的RDI可以预测无进展生存期,但是不能预测总生存期。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二线治疗4周时的RDI可以预测接受二线靶向治疗的mRCC患者的疾病进展,特别是在根据IMDC标准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和接受依维莫司治疗的患者。RDI<0.7的患者总生存期较短。
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是泌尿病理的国际性权威参照组织.自1992年成立以来,协会已召集多次共识会议,对膀胱肿瘤的分类、前列腺腺癌的Gleason分级系统以及前列腺癌根治标本的处理和分期等问题提供了国际性的指南[1].2012年的ISUP会议旨在对肾肿瘤领域最新进展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共识,从而形成了肾肿瘤的最新分类、对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预后因素的认识:包括对RCC分级原则的建立、标本处理和分期的推荐原则,以及辅助肿瘤分型的免疫组化套餐的确定[2-5].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 ISTIC PKU 2014年30卷06期
更新要点一:诊治流程、分期及预后的部分更新1临床分期2015. V.3版 NCCN 肾癌指南关于诊治流程较前没有太多的变化,在建立初步的临床分期诊断方面,对Ⅳ期肾癌的诊断建议去除医学上的不可切除,仅保留了术中不可切除的定义。2术后随访对于需要密切监测和射频术治疗的Ⅰ期肾癌患者(病理分期为 pT1a)的随访有两个更新点需要阐述:(1)病史与体格检查每6个月检查1次,持续2年,之后每年检查1次,至确诊后的第5年(更改了以往指南中持续5年的表述);(2)全面的代谢生化检验和其他化验每6个月检验1次,持续2年,之后每年检验1次,至确诊后的第5年(更改了以往指南中持续5年的表述)。对于随访计划的注释也进行了更新,强调了个性化随访指导方案,即指南中指出没有一个单一固定的随访方案是适合所有患者的,随访时机和持续时间要在了解患者意愿的基础上实行个体化指导,且在随访超过5年后根据主治医生的建议继续延长随访期。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最佳的随访时间。
中国全科医学 CA CSCD ISTIC PKU 2015年12期
靶向药物治疗已成为晚期肾癌的主流治疗方式,此类药物治疗可能引起相关不良反应,其中某些不良反应与传统细胞毒治疗或免疫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如何管理此类不良反应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目前,国内缺乏相关共识对此类不良反应的管理进行指导.为进一步提高认识并规范化处理晚期肾癌靶向药物治疗的相关不良反应,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肾癌指南编写组及肾癌联盟专家基于目前该领域的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反复讨论修订形成《2015中国肾癌靶向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将靶向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分为常见不良反应、少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其他三大类,就监测、预防和治疗环节的处理方法提出指导意见.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MA CA CSCD ISTIC PKU 2015年37卷01期
2004版WHO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的发行已有十多年时间,随着对肾脏肿瘤组织发生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地不断深入,人们对已知的肾脏肿瘤有了新的认识,许多新的肾肿瘤实体及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也被广泛认知。基于这些变化,新版 WHO 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于2016年春季正式出版。本文就该版本肾脏肿瘤分类的主要变化予以解读。
中华病理学杂志 CMA MEDLINE BP CSCD ISTIC PKU 2016年45卷07期
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因其简明、实用、先进以及科学性为许多临床肿瘤工作者所喜爱,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拟就NCCN《肾癌临床实践指南》2012V.2版的要点进行解读.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 ISTIC 2012年17卷08期
双侧发生的囊性肾癌临床少见,术前易误诊为单纯性囊肿。我们报道一例双侧囊性肾癌患者的诊疗情况。患者女,55岁。右下腹痛反复发作5年,发现双侧肾囊肿40 d,拟诊“慢性阑尾炎,肾囊肿”收入院。术前CT检查示两肾多发性囊肿,右肾前上段2处、左肾前段1处囊性为主的病灶,边界清楚,CT值约35~75HU,右肾上段病灶内壁欠光滑,考虑为复杂性病灶。见图1。全麻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双侧肾囊肿去顶开窗术,分别显露右肾和左肾上极囊肿,用超声刀打开,吸除澄清囊液,双侧囊肿壁分别送病理检查。超声刀离断阑尾动脉,圈套器双道结扎,切断阑尾,残端电灼。病理检查示肾囊肿壁内衬上皮细胞,胞浆透明。免疫组化结果:CK(+),CK7(-),Vim (+),CD10(+),EMA(-)。拟诊囊性肾癌,慢性阑尾炎。
遂行二次手术肾癌病灶扩大切除。二次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左肾上极组织块镜下示部分囊壁被覆透明细胞,免疫组化结果:CD10(+),Vim(+),CK(+),符合囊性肾细胞癌伴肉芽肿性炎性改变;右肾小片囊壁样组织,镜下衬于囊壁的透明细胞清晰可见,提示多房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免疫组化结果:CK7(-),Vim(+),EMA(-),CD10(+)。见图2,图3。
中华肾脏病杂志 CMA CA CSCD ISTIC PKU 2016年32卷07期
患者,女,39岁.因痛经8年,进行性加重于2014年11月21日入院,腹部B超检查示子宫腺肌瘤可能,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左肾占位,大小约3.3 cm ×2.7 cm.遂转入泌尿外科诊治.患者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CT平扫+增强检查:左肾上极实质内类圆形等密度影,边界尚清,大小约3.2cm×2.4cm×2.5 cm,增强后见有明显不均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肾实质,倾向恶性肿瘤;左肾盏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影,考虑肾结石;右肾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肾盂、肾盏未见明显扩张;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临床诊断:左肾癌.全麻下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肾上极实质内,未侵犯Gerota筋膜,肾旁、腹主动脉淋巴结无肿大.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MA CA CSCD ISTIC PKU 2016年37卷01期
患者男性,60岁,右后腰不适2个月于2014年1月就诊.影像学检查提示右肾中央区占位,遂收入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肿瘤及全肾手术切除.术后标本肉眼见(右侧)肾脏髓质区内大小为3.0 cm×2.8 cm×2.5 cm囊实性肿瘤,灰白灰黄色,质地疏松.
中国肿瘤临床 CACD ISTIC PKU 2015年42卷08期
患者,男,70岁,因“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Ⅳ期 B 组7年、发现右小腿包块并疼痛3个月”于2011年10月7日我院血液科复诊。查体:右小腿前内侧一质硬包块,边界欠清,移动度差,压痛;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未见异常;ANA、ANCA及GBM等自身抗体检测均阴性。右胫骨X线片:右胫骨中上段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CT平扫+二、三维重建:骨质破坏,骨皮质不完整,髓腔内见软组织影;全身骨显像:右胫骨上段转移性骨肿瘤;腹部CT平扫+增强:左肾包块、性质待查。行右小腿包块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示:透明细胞癌骨转移,原发病灶考虑来自左肾,未见恶性淋巴瘤。遂转入我科治疗,择期在全麻下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术中见左肾中极一大小约4.5 cm ×3.5 cm ×3.0 cm肿瘤,肾上极见大小不等结节4枚,肾门、主动脉旁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理检查证实为左肾透明细胞癌,左肾上腺、输尿管未见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0、KSp-cadherin、LCK均阳性,CD56、HCK均阴性。术后患者于外院行放、化疗,治疗情况不详,19个月后死于全身多处转移。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MA CA CSCD ISTIC PKU 2015年06期
目的:本文通过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抑制剂治疗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回顾1例 mRCC 的临床资料,分析替西罗莫司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复习近5年关于 mRCC 及mTOR 抑制剂的143篇文献,深入了解 mTOR 抑制剂治疗 mRCC 的药理作用,总结临床应用现状。结果: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 free - survival,PFS)为7.5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血红蛋白减少,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有升高。结论:患者经替西罗莫司治疗,不良反应少,耐受性较好,并取得了较好的客观疗效。因此, mTOR 抑制剂治疗在 mRCC 治疗中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现代肿瘤医学 CA ISTIC 2015年10期
-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1位。 非小细胞...
-
胃肠肿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之一,对于胃肠肿瘤在手术前后的化疗时机,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手术...
-
FDA 警告发出警告——微创手术可能造成癌扩散,此消息一出,就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褒贬声不一,许多...